关注我们 

中安网微信

凭“人脸”独角兽真能占领安防丛林?

2017-10-10 09:24:20 来源:安全管理 责任编辑: lijiating 收藏本文
摘要:人脸识别概念今年以来特别火热,从大众传媒和电视媒体的人脸识别扫盲兴趣节目,到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刷脸支付,以及苹果手机推出人脸功能后的各种搞笑刷脸段子,如此种种无一不显示了人脸识别在社会生活、零售、消费中的广泛性。

    【CPS中安网 cps.com.cn】人脸识别概念今年以来特别火热,从大众传媒和电视媒体的人脸识别扫盲兴趣节目,到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刷脸支付,以及苹果手机推出人脸功能后的各种搞笑刷脸段子,如此种种无一不显示了人脸识别在社会生活、零售、消费中的广泛性。

  在安防行业中,人脸识别更是声名显赫,在机场刷脸安检和值机,高铁站刷脸进站及防卫,银行人脸认证业务和刷脸取款,以及各类重大活动会议安保项目执勤中,人脸识别不仅实现了人证识别,还在实战中抓获了各类犯罪分子,成为公安执法行动中的有力助手。

  在各类国际人工智能检测技术的比赛中,中国各类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和安防企业在人脸识别等方面的算法PK异常火热,在相关检测比赛中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甚至于大家一起直接占领了一些比赛项目的前几名位置。一些IT互联媒体为此而不断呐喊助威,甚至将相关互联网背景出身的人脸算法企业称之为人脸识别领域的“独角兽”,受到了资本的热宠,一轮又一轮不断扩大的融资规模刷爆了媒体的新闻版面。

  然而,人脸识别江湖的维度非常广阔,不同背景的企业,其重心界定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有的在消费领域,有的在医疗领域,有的在金融领域,还有的在安全防范领域,等等。但不同领域的产品链,行业生态链,行业应用体系是不一样的,其对人脸识别厂商的要求也不一样,甚至在算法上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尤其在安防这个特殊的行业里,其中的要求更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目前来看,安防行业中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厂商,注重于全链条的打通,并在安防实战中推动了人脸识别项目的系统化应用,而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厂商多以模块形态介入一些安防项目。

  那么,在人脸识别被大众媒体、IT互联网媒体、以及安防媒体追捧得热火朝天的背景下,互联网背景的“独角兽”与安防背景的“大象”在安防丛林争霸赛的PK中,谁会更有优势呢?谁会赢得未来呢?

  “独角兽”有强大的气场优势

  客观来看,在大众、IT互联网媒体聚光灯下,互联网背景的“独角兽”更受追捧和关注,这与IT互联网圈本身就热心于寻找新兴“独角兽”企业,何况人脸识别是如今中美等国都在积极布局的人工智能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只要有关人脸识别的一些国内外新闻事件出现,很容易引发IT互联网媒体的积极报道,而IT互联网媒体本身就规模庞大,且影响力强大,自然就能形成新闻霸屏的效应,除了本身就是国际巨头的IT互联网企业外,那些“独角兽”企业很容易就能享受到其中的聚光灯光环照耀。

  当然,这与相关擅长投资IT互联网企业的资本宠爱“独角兽”企业也有一定的直接关系,因为资本也是IT互联网话题催生的“兴奋剂”,当“独角兽”在“兴奋剂”的助推下,即使气场不强大也得强大兴奋起来。

  在IT互联网业界,与圈内的媒体紧密互动,与资本高端对话,玩跨界,抛话题,走秀场,建生态,吸引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和大众眼球,甚至于央视等广电媒体也积极的介入其中,形成一个广泛的关注热点,并培育当下和未来的市场。这些话题操作套路和企业运作成功经验,对于IT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和相关的高管来说,是必修的课程。因此,出身于这个圈子的“独角兽”企业,气场强大是理所当然。

  反观海康威视为代表的中国核心安防厂商(即安防“大象”),在超越了原来高高在上的一帮国际安防厂商之后,却发现面前站着一排有着高富帅气质,来自IT互联网背景的人脸识别“独角兽”,如果用更大的视角来看,其实远处还有微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些名门大派。这对于不擅长气场操作套路的安防“大象”来说,其很多业务是隐藏于垂直行业,甚至是功成身退不留名的项目建设模式,相比于“独角兽”的高富帅,真有点“土鳖”落伍的感觉。

  但是,气场归气场,安防归安防。互联网“独角兽”与安防“大象”在面对安防项目建设时,气场光环并不是用户需求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用户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落地能力。

  国际人脸算法排名并不代表全部安防人工智能

  在人脸识别算法国际排名竞赛中,来自中国的互联网“独角兽”与安防“大象”们表现都很突出,在有些排名中“独角兽”占据了上风。从目前相关的人脸算法竞赛情况来看,诸多国际大赛的竞赛人脸库与安防行业的有所不同,其比较倾向于IT互联网应用导向,而不是安防应用导向。

  因此,各类国际人脸识别算法排名大赛,是考验各家企业算法能力的一个方面,但并不代表安防人脸识别的全部。中国的安防“大象”在这些排名大赛中与互联网“独角兽”基本不相上下,但如果来一场以安防应用为导向的算法大赛,互联网“独角兽”与安防“大象”的胜算几何?或差距几何呢?

  以安防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为例,其本身就是从算法这个维度切入视频监控领域的,其在算法方面的积淀不仅是人脸识别,还包括诸多的其它安防人工智能算法,以及视频图像的底层算法。在应用方面,海康威视自2008年启动行业解决方案战略以来,长期深耕安防的行业化应用,对行业的业务特征,用户的需求和问题理解深厚,且完成的案例数不胜数。在如此背景下,互联网“独角兽”与安防“大象”来一场安防应用为导向的算法大赛,其结果或许会以海康威视更有优势胜出。

  然而,安防重大项目的保密性特点,决定了海康威视这种安防“大象”在大众眼中,以及IT互联网媒体圈子中的知名度反而不如投资资本“兴奋剂”助推下的互联网“独角兽”,即使是一些资本界的媒体,其认知还认为海康威视是“安防公司”,未与“人工智能”做强关联。当然,目前一些IT互联网媒体在进行人工智能企业排列时,已经逐步将海康威视等安防龙头公司排进了前列。

  安防人工智能的三个链条,“独角兽”与“大象”谁能打通?

  当年,海康威视推出安防行业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的理念后,安防业界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反对的理由主要是解决方案应该是你一部分我一部分大家一起做组合(共同赚钱),而不是企业自己去打通(吃独食)。但安防产业发展到今天,放眼当前业界最核心的企业群体,哪一家没有推出自己的行业化系统解决方案?那些当年的反对理由,早就烟销云散了,或许相关厂商当年的反对,本身就是为了争取时间来开发构建自己家的行业方案。而如今核心安防企业的行业化系统解决方案的门类多少,代表的是其研发技术和业务能力的深度与广度。

  安防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安防产品链、应用链、生态链三个体系的构建过程。在安防人脸识别,进而安防人工智能的建设上,同样需要打通这三个链条,如此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解决用户的问题,实现安防项目的人工智能化应用。

  对于IT互联网背景的“独角兽”企业来说,它们更专注于人脸算法上的突破。但如果置身于安防行业开疆拓土,“独角兽”企业首先需要打通监控前端、后端、平台三大主要环节的人工智能(不仅是人脸识别)产品线;其次,针对各类垂直行业的应用,需要构建相关的行业化人工智能应用软件模块(不仅是人脸识别);其三,需要根据行业和项目的不同,构建对应的合作伙伴体系,在产品技术、应用模块,以及业务体系上形成深入的对接体系,即垂直行业链上的生态体系。根据目前的观察来看,IT互联网背景的“独角兽”企业主要以提供算法模块为主,也有个别的行业化人脸识别解决方案,但如果从产品链、应用链、生态链三个维度来仔细分析,“独角兽”企业需要做的工作比较多,尚无能力推动系统化的安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如果只是定位于人脸识别底层算法这种产业链上的单一角色,“独角兽”企业则需要寻找对应的产品商、应用商合作,这其中同样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障碍,这种工作不仅需要“独角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上下游各种合作方的共同努力才行,其中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反观海康威视这类安防“大象”企业,目前在安防人工智能(不仅是人脸识别)的产品链、应用链,以及生态链上打通的速度远领先于“独角兽”企业,也领先于安防同行企业,这有赖于其自身在基础算法、产品技术、行业应用等方面的多年积累,同时也源自其在各类垂直行业的难以计数的项目建设经验积累,当然,庞大的研发团队才是其最核心的力量。正因此,在诸多垂直行业中,海康威视等企业已经或正在推动各种类型的安防人工智能(不止人脸识别)系统化项目建设,整体发展节奏明显快于“独角兽”企业。然而,由于安防项目建设的“低调”特色,以及安防“大象”企业们不擅长于操作话题套路,诸多IT互联网媒体并没有发现这种发展节奏。

  结论

  根据以上围绕安防行业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从算法到产品,到行业化系统应用是一个比较长的体系,IT互联网背景的“独角兽”企业光凭借算法不可能拿下安防人脸识别市场,也不可能单凭人脸算法拿下安防人工智能市场,反而是海康威视等兼具技术实力和行业项目实战经验沉淀的安防“大象”企业在安防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市场上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定位于人脸识别底层算法这种产业链上的单一角色,核心“独角兽”企业会有其相对应的发展机会,当然,这需要其合作伙伴们给力。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键词人脸识别独角兽安防行业
分享到: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