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执大象 天下往
企业智慧城市业务战略的思考与创新

2014-03-17 10:03:38 来源:曹国辉 责任编辑: sillyna 收藏本文
摘要:有志于参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将紧跟国家宏观经济及新型城镇化政策导向,把战略重心转向全面聚焦智慧城市建设,从顶层设计、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战略合作以及人才引进、运营管理等方面着手,树立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典范。
  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转型

  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型,还有建设模式的转型。“摊大饼式”的城镇化扩张模式多年来遭到不少抨击,但是在早期的发展中,这种方式也给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一定促进作用。总结来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旧城区的旧城改造向新城区的新区建设,进行土地的扩张,与此同时,进行产业、技术、资金的转移,然后再顺延转移到第二新区、第三新区。二是旧工业区腾龙换鸟地向新开发区转移,进行产业、技术、资金的转移。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土地的平面扩张,城镇整体由核心区、副中心、次中心呈梯级的组成。这对于大型城市早期发展来说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问题,例如财政窟窿加大,产业化无法跟进,造成诸多“空城”。

  所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模式应由“摊大饼式+产业转移与城市群延伸式”构成,通过工业用地向商业用地的转移,在城市内部进行城市属性的转化,在此过程中进行人口的配置与转移,通过产业、城市职能、人口的转移与转化,以中心城区、郊区(新城)、中心镇(县城)、一般镇形成层级式、立体式的城镇发展结构。配合“摊大饼式”的发展,综合“平面+立体”的优势,以产业外溢配合城市群的延伸,不仅能够减缓“摊大饼”的速度,也是相对科学的新型城镇化手段。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容与机遇——产城人融合

  新型城镇化,应以土地为载体,将工业化和人的城镇化完美结合。首先是土地的城镇化,土地被地方政府低价收购以后,进行城镇化转化。其次是工业化的过程,政府将低价收购的土地建成工业用地来吸引投资,进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再次是人的城镇化,政府将低价收购的土地高价出让,转化成商住用地,进而把人口吸引进城,通过工业化促进人口就业,并延伸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

  (1)新型城镇化是产城融合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改革开放30年成功,即在于中国经济结构性的转变。今后由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将逐步转变为“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服务业要从制造业与服务分工开始,逐步迈向现代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更多机遇,包括原有产业的智慧化改造与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智慧化运营(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搭建、配套文化与休闲的发展、与人相关的服务业的兴盛等,民生将成为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产城融合是一条必经之路。

  (2)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在大中型城市中,中国的人均用地面积远远大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52.6%,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有35.3%,也就意味着全国2.5亿农民工和0.75亿城镇间流动人口构成了我国经常性流动人口的大军,而这些人却不能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却要养活十多亿人口,GDP每增长1%,对土地占用量就为日本8倍,可见土地负担之重。总体看来,我国人口的城镇化效率较低。因此,我们需要将城市重心从建设转向运营管理,改善贫富差距、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就业,同时加强公用服务、安全与环境改善。

  (3)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创新融资模式

  中国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模式经历了80年代财政拨款-国企投资、90年代银行贷款-国企投资、2000年后土地财政融资-地方政府投资的发展历程。

  据财政部预测,“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投入约为30万亿元;据麦肯锡预测,“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投入约为74万亿元;据社科院预测,截止2015年城镇化投入约为20万亿元。于此同时,地方政府又面临近20万亿的债务问题。如果按今后年7%的增长速度计算(较为现实),国家收入与支出明显严重不均衡。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运营资金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已不可能。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直接融资-民间资本投资、信托产品与融资租赁创新、股权产业投资基金等新的方式参与其中,大大丰富了投融资模式和渠道。并且,将会借鉴国外融资趋势,由土地财政融资体系向税收-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的融资体系逐渐过渡。在把握住“财政资金是鼓励,社会资金是主要来源”原则的同时,以多元化的、创新的投融资模式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4)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热点和机遇

  未来,新型城镇化将朝着智慧化(信息化+工业化+生态低碳化+人性化)、多元化、合作性、可持续、低风险、传承性的方向建设和发展,其重点是“镇化”而非“城化”,即中小城镇化,重心将从“模式之争”转向“特色之争”。其使命是为产业化服务,创造就业是关键,金融将成为重点被关注领域,如打通融资渠道,防控通货膨胀,防范债务风险等。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还将拉动基建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是技术基础,智慧城市将成为物联网最新应用趋势与新兴技术载体。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背景下,投资潜力巨大,服务产业前景可观,智慧民生将成为主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还会带来四大机遇。一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将会产生利益再分配;二是城镇体系将由中小城镇和城市群共同构成,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三是政绩考核制度将更多关注民生、环境、社会保障等,形成多元化考核机制;四是户籍制度改革,将实现机会均等、共享服务。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镇化产城融合
分享到: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品牌推荐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755-88309108

客服QQ:1144734650

寻求报道:ty.xia@cps.com.cn

投稿联系:tougao@cps.com.cn

关注我们

WeChat ID: cpscomcn

手机中安网

m.cps.com.cn

备案号:粤ICP备09063021号-1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259       客服热线:0755-88309108  
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1522号      深圳市中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9- 中安网 CP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