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应用前景广阔 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布局
【CPS中安网 cps.com.cn】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乃至静脉识别等新型生物识别方式将给支付带来更多可能性,如不用手机,直接进行“刷脸”认证,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整个支付流程。如此一来,对于用户来说,不必再记住复杂、繁琐的支付密码,直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难度,提升支付的便捷性。
实际上,虽然生物识别给移动支付技术带来更多可能性,但生物识别这项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使用,仍是一种“补充手段”,与移动支付流程中最后一步的身份核验等手段仍属于配合,而非取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下,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转型合规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也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科学技术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应用也更为广泛。业内认为,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在提升支付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继现金、银行卡、手机支付之外的另一种支付方式,或成为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新风口。
生物识别应用前景广阔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拿出手机“扫一扫”商户的二维码,已成为人们完成移动支付的习惯性动作。实际上,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支付手段也越来越丰富,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更为广阔。
生物识别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人脸、指纹、虹膜等)来完成个人身份的鉴定,理论上具有随身性、唯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50亿元。尤其是在金融行业里的应用,生物识别已经深入到开户、支付、取款、借贷等各个领域。
那么,具体应用到支付领域,生物识别技术有何价值呢?实际上,当前基于手机指纹识别完成支付也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只不过仍然以手机终端为载体。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乃至静脉识别等新型生物识别方式将给支付带来更多可能性,如不用手机,直接进行“刷脸”认证,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整个支付流程。如此一来,对于用户来说,不必再记住复杂、繁琐的支付密码,直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难度,提升了支付的便捷性。
此外,生物识别也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关键技术支撑之一。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发布的《G20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第七条原则就是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通过网络来提供时,远程身份识别变得尤其重要。有互金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全球约有15亿人因为无法证实身份,从而无法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和权利。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有效解决远程身份识别这一问题,这对于推进普惠金融也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布局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互联网科技企业试水布局生物识别技术,研发相关产品。比如,百度今年5月将百度钱包的刷脸支付投入到线下,京东和苏宁也于今年相应布局了线下的刷脸支付业务。
此外,支付宝今年9月在肯德基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这也成为刷脸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商用试点。而不久前,蚂蚁金服发布了旗下全球可信身份平台“蚂蚁佐罗”(ZOLOZ),全面输出其金融级生物识别技术能力,帮助用户解决“你是谁”的身份识别问题。据介绍,ZOLOZ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支付宝和网商银行,累积超过2亿用户,20亿次验证服务。除了在肯德基实现全球首个刷脸支付商用,也应用于公积金查询,养老金领取等政务场景和酒店入住、收取快递等生活场景。
有生物识别技术领域的研究专家表示,支付行为与用户资金直接相关,这对支付环境的安全性、识别技术的准确率、相应时间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注意到,从市场上互联网公司的探索来看,将“刷脸支付”真正落地到商用并加以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生物识别应用难点仍待攻破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普惠。但也要看到,在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还需同时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实际上,虽然生物识别给移动支付技术带来更多可能性,但生物识别这项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使用,仍是一种“补充手段”,与移动支付流程中最后一步的身份核验等手段仍属于配合,而非取代。
在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看来,技术不是万能的,仍有很多“不能”。“不能”是技术的边界,也是技术探索的方向。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线下场景当中,与手机上使用不同的是,真实的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如人脸识别,受到光线、用户面对固定摄像头角度和姿势等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加大生物识别的难度。
还有业内人士提出,生物识别技术信息具有唯一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储存了大量生物识别信息的数据库被攻击,那么,用户更换信息的成本和难度较大,则会给进行身份识别的用户带来身份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生物识别技术在经历沉淀的过程中,科技公司在选择应用场景时也要以安全作为优先考量,同时通过丰富的应用来改进相关技术,提升生物识别的安全水平。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