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AI独角兽,别让自己成“困兽”

2022-02-18 09:18:46 原创    来源:CPS中安网 作者:丁兆威 责任编辑: lxy 收藏本文
摘要:清醒地认识市场,千万别让自己成“困兽”。

    【CPS中安网 cps.com.cn】 AI独角兽这几年一直活在聚光灯下,可谓无限风光、万众瞩目,并受到资本大佬的竞相追捧。

前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创始人团队需要不断讲故事才能融到资,而AI独角兽不用讲故事就能融到资。

但是,2020年之后,AI独角兽的日子似乎没有以前好过了,压力越来越大。首先,融资的压力;其次,落地、变现、盈利的压力;还有更重要的,亏损的压力。这些压力摞到一起,足以成为压垮AI独角兽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子和里子,哪个更重要

看看AI独角兽的公司介绍,基本都是高大上,都是很有“面子”的企业。正因为有“面子”,所以让AI行业形成“面子攀比”风气。创始人的资历和背景、企业融了多少资、估值多少亿美金、拥有几位院士和科学家等,都成了“面子工程”的重要“指标”。但说起盈利,许多AI独角兽的“里子”就没有“面子”那么光鲜了。

提到融资,首先让人想到“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的融资都是惊人的。排名第一的商汤科技,共计完成12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52亿美元。

而AI独角兽的估值,也高得令人吃惊。根据《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数据,商汤科技估值达500亿元;其次旷视科技300亿元,云从科技200亿元,依图科技140亿元。

但AI独角兽自身盈利能力一直备受质疑。一边是超强的融资能力,一边是巨额的亏损,成为AI独角兽的尴尬。

与前几年流行的互联网创业一样,AI创企基本也都是靠融资起家的。所不同的是,前者靠概念(比如“共享”),比较虚;后者靠技术,比较实。

但是,无论虚还是实,最终都要回一个原点上——投资者是要回报的。投资的创企长期不盈利,资本大佬们是不干的。

也因此,2020年以来,AI独角兽的融资没那么容易了。投资者理性了,对AI创企的期望值下降了。随着资本市场的降温,一些AI独角兽开始转向二级市场,即谋求上市。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一级市场可以为你的企业助跑,但真正让你的企业起飞的是二级市场,也就是上市。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梦想。但是,企业上市就要公开账务数据。这一公开,AI独角兽的“底”就露出来了——原来都在巨亏。

仅以“四小龙”为例,商汤科技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8.53亿元、30.27亿元、34.46亿元、16.52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34.38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37.13亿元,累计亏损242.77亿元;旷视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9月,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分别是7.75亿元、28.0亿元、66.39亿元和28.46亿元,报告期内累计亏损达130.6亿元;依图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1.66亿元、-11.61亿元、-36.42亿元和-12.99亿元,截至 2020 年 6 月末,累计亏损72.20亿元;云从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亏损分别为1.81亿元、17.08亿元、6.9亿元,2021年上半年亏损3.23亿元,近三年半累计亏损29亿元。

这样的亏损,不禁让人担忧:AI独角兽何时才能扭亏,何时才能盈利?

巨额研发投入,产出几何

据几家已经上市及拟上市的AI独角兽的招股书显示,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正处于发展期,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究、创新和市场开拓。

2017年至2020年9月30日,旷视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02亿元、6.06亿元、10.35亿元和7.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50%、70.94%,82.15%和104.16%;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0.59亿元、1.48亿元、4.54亿元和2.47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2%、31%、56%和112%;同期,依图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1亿元、2.91亿元、6.57亿元和3.8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6.94%、95.77%、91.69%及100.10%;2018年到2020年,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2021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7.72亿元,目前已经累计投入69.91亿元,分别占收入的45.9%、63.3%、71.3%,2021年上半年占比为107.3%。

如此高昂的研发费用,产出了多少?

对于技术型企业而言,研发投入固然重要。但是,研发投入超过营业收入,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造成对未来的透支。一个企业,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是危险的。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跟不上,靠输血是无法维持长久生存的。

融资而来的钱,可以任性花吗

融资,目的是为了筹钱。上市,其实也是为了筹钱,只是换一种融资方式,目的都是为企业输血。但如果企业自身造血跟不上,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如果AI独角兽仅仅是为了融资而上市,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能也走不长久。

AI独角兽的天价融资,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是,在天价融资的背后暴露出一个问题:融资而来的钱,可以任意花、任性花吗?

烧钱,是AI和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共同特征。许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几乎都经历过过山车式的发展,我们以曾经最火的共享单车为例,几年前在资本的助推下,共享单车独角兽们疯狂地扩张,而内部管理却十分混乱。

在某社交平台上,时任某共享单车企业员工爆料了所在企业的管理和贪腐问题:一个城市经理每月可以贪好几万元。因为修车、摆车的师傅的招聘和结算工资,都是由区域经理全权负责。而在一些招聘网上可以看到,这些师傅的月薪基本在4000-6000左右,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找车、搬车。想在这一项上贪污的方式很简单,每个月多上报5-6个修车师傅名额即可,两三万元就能轻松入账,且上级不会追查。

共享单车公司希望坏车越来越少,但创始人和CEO们的精力不在管理上,而在融资和扩张上。下面的经理们却希望坏车越来越多,因为坏车越多,掺水的空间就越大。用“富了方丈穷了庙”来形容这些创业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再恰当不过。

共享单车创业公司的管理为什么这么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是投资人的钱。

那么,AI创企有没有这种“乱花钱”现象,恐怕只有AI独角兽们自己知道了。

切勿步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后尘

高昂的研发费用,已经成为AI创企肩上越来越沉重的一根稻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边融资、一边巨亏的AI独角兽,估值却都高得吓人。

资本市场喜欢追求暴利,前几年互联网创业潮,“风口之上猪都会飞”的口号让每一位创业者都想创造一夜暴富的神话,因而浮躁之风盛行。资本大佬们对难以创造“神话”的行业再也没有兴趣。他们宁愿投高成长的新兴行业,也不愿再投传统行业。这一点颇有点像投资房地产,他们往往更愿意投配套不是很完善,但更具发展前景的热点地段,而不愿投配套完善的成熟地段,因为前者的增值空间和投资回报率要远远高于后者。资本市场看重的是未来的成长空间。

资本喜欢追逐和围猎风口行业,因为有助于通过一轮轮的融资,推高企业估值,让自己的投资获得快速增值和回报。这,就是资本的本性。

前几年互联网创业热流行一句话,“羊毛出在羊身上,猪埋单?”后来才发现,“猪”不会轻易埋单,甚至猪在哪儿都不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与前几年风口之上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同,互联网创业公司大多以平台为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AI创企却都是有技术含量的科技公司。如果一味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老路,有点可惜,可能也走不通。

AI独角兽的研发人才,身价真有那么高吗?

一直以来,业界对AI独角兽高管和研发人员的工资收入都质疑不断。大部分AI公司在披露公司人员构成时,都喜欢强调自己研发人员占比高(有些高达80%以上)。因为这样才显得公司的技术能力强。因而研发人员成了“香馍馍”,负责商业落地的销售人才却受到冷落。许多AI独角兽甚至觉得重销售不重研发没面子。

据说,某些AI独角兽的薪资水平甚至高出了BAT。一时间,AI人才成为职场上最抢手的人才。抢人大战的结果就是,AI人才的“身价”一天比一天高,AI独角兽研发团队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据相关媒体报道,某AI独角兽拥有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和博士生,以及近36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占比公司全员超三分之二,2020年光研发薪资就超15亿元。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其雇员薪酬5.1亿元,占比60.4%;2020年雇员薪酬8.2亿元,占比67.2%;2021年上半年发放薪酬12.85亿元,占比72.5%。而十名董事和高管共获得6.8亿元薪酬,人均年入6800万。令人乍舌!

我们不知道,科研人员的薪酬开支是否也被列入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如果是,AI独角兽的研发投入“居高不下”就不奇怪了。

实际上,AI再高大、再神秘,也不过是应用技术。即使是光环耀眼的AI算法和AI芯片,也大多只是在大厂芯片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应用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AI独角兽的研发人才,身价真有那么高吗?一个刚刚成立才几年的创业公司,薪资水平比BAT还高,正常吗?为什么AI独角兽的薪资不能与效益挂钩?

走出误区,切勿挖“坑”埋自己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一旦过热,就会产生“虚火”。“虚火”旺,就会产生浮躁,甚至会产生一些泡沫和问题。

随着AI技术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许多互联网大厂和科技巨头都加入到AI市场竞争的行列,以期抢占AI市场的制高点。除了互联网大厂和科技巨头外,被“动了奶酪”的安防大厂,也纷纷举起AI的大旗。其实在AI落地方面,安防企业似乎做得更扎实,因为安防企业没有什么虚荣心,更务实。

AI不同于芯片,其应用主要以碎片化市场为主,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用户量身订制解决方案,因此普遍不具有规模效应。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本的追捧开始降温。接下来,AI独角兽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留给AI独角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对于AI独角兽而言,是到了该走出“AI象牙之塔”的时候了。不落地,就意味着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市场效益,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是叫好不叫座。上市,也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神药”。

企业企业,顾名思义企求发展之业。AI独角兽说到底是企业,不是研究机构。长期不落地、只烧钱不赚钱、投得越多亏得越多。长期下去,谁埋单?资本大佬不会埋单,股民也不会埋单。

研发团队高薪酬无可争议。但是,如果研发不与企业效益挂钩,不但企业自身的运营成本难以承受,还会招来销售和其他部门员工的不满,从而激化公司组织矛盾,挫伤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消极怠工。

因此,AI独角兽必须清醒地认识市场,调整战略,走出务虚不务实的误区,千万别让自己成“困兽”。

图片

别让自己成资本绑架的“困兽”。近年来,资本几乎无孔不入,包装炒作一些新概念、新风口,最终目的是套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创业公司,要善于利用资本,但切莫被资本“绑架”,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别让自己成媒体“挟持”的“困兽”。媒体为追求流量,喜欢扎堆蹭热度,甚至制造“虚假繁荣”。企业往往“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媒体也是逐利的,捧到天上、摔到地上,往往只在一夜间。虚名害死人,浪得虚名,有害无益。

别让自己成妄自尊大的“困兽”。估值再高,也不可能和树大根深的行业巨头相比。满则损、谦受益。收起清高,放下“身段”,携手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在产业链上做好自己最擅长的,才能绽放自己的最大价值。

别让自己成技术的“困兽”。技术型公司往往不重视市场,过于沉迷于技术。因此,很容易成为钻进技术“象牙之塔”的“困兽”,最后“困”死在技术上。

技术与市场并重,研发跟着市场走,才能彰显技术的价值,才能赢得市场。拥有了市场,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否则,很有可能昙花一现,由“先驱”变为“先烈”,令人扼腕叹息。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关键词AI
分享到:
本文导航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品牌推荐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755-23947175

客服QQ:1144734650

寻求报道:yl.zeng@cps.com.cn

投稿联系:tougao@cps.com.cn

关注我们

WeChat ID: cpscomcn

手机中安网

m.cps.com.cn

备案号:粤ICP备09063021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259       客服热线:0755-88309108  
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1522号      深圳市中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9- 中安网 CP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