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上市“三缺一”,AI四小龙,谁更有巨头相?

2020-12-11 14:59:44 来源:CPS中安网 作者:曾苑兰 责任编辑: lxy 收藏本文
摘要:AI的市场规模很大,究竟谁能引领潮头呢?

    【CPS中安网 cps.com.cn】  2020年12月3日,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从科技)在上交所披露招股书,正式冲刺科创板上市。

  招股书透露,此次公开募股融资规模预计为37.5亿元,募集资金所得净额将全部围绕其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展开,以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实力及产品能力,具体包括: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至此,被誉为“AI四小龙”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四家AI独角兽,除了商汤科技以外,另外三家企业都已先后提出科创板上市计划。

  旷视科技早在2019年8月就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材料,但至今尚未获得港交所聆讯通过;依图科技在2020年11月4日申报IPO,目前处于问询状态。

  为何AI企业对上市都如此热衷?

  有业内人士分析,AI企业大多都有“富贵病”,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是首要原因;其次,对于计算机视觉“四小龙”来说,彼此定位、方向、技术、布局等都大同小异,如果谁能先于对手完成上市,成为“AI第一股”,或将在业内确立更高的行业知名度,以及掌握一定的市场话语权。

  那么,如今“三缺一”的局面,谁更有胜算呢?先来看看目前已发布招股书的三家企业的虚实对比。

  一、三家AI企业的“虚”与“实”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  均未盈利,持续亏损

  从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三家企业公布的招股书可发现,这三家企业的财务数据都令人唏嘘。

  首先,旷视科技从2019年下半年就未曾公开过财务数据,“数据成谜”让人遐想连篇,特别是在2019年上半年,亏损额度达到惊人的52亿元,超越2017年和2018年两年亏损额的总和。

  旷视科技对此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造成的。

  但旷视科技在2017年-2019年上半年的营收额度都超越了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

  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从营收数据来看,可谓是旗鼓相当,但在净利润方面,双方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依图科技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营收分别是6871.89万元、3.04亿元、7.17亿元和3.81亿元,相应净亏损是11.68亿元、11.68亿元、36.47亿元和13.03亿元。3年半亏损总计超过72.86亿元。

  云从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为6453.37万元、4.84亿元、8.07亿元和2.2亿元。

  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分别达1.24亿元、2.0亿元、17.63亿元和2.98亿元。3年半亏损总计超过23.85亿元。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虽然公司处于亏损阶段,但仍在高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两三年将触及盈亏平衡点。

  2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较大

  有证券机构分析,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方面,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巨额亏损的来源都是由于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因为两者都是采用可转换可赎回的优先股融资的方式融资,在经过多轮次的优先股融资后,公司估值不断上升,以致优先股公允价值不断上升,使得各期分别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而这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将会转入所有者权益。

  其中,旷视科技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断攀升,而云从科技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并不大,而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公允价值变动形成,和优先股融资并无关系。

  也就是说,云从科技的融资方式和旷视、依图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这或许跟云从科技政府基金的背景有些许联系。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其创始团队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资方背景也多为产业基金。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 佳都科技均是云从科技股东。因此,该公司被外界称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中的“国家队”。

  3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云从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分别为0.59亿元、1.48亿元、4.54亿元和2.47亿元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06%、30.61%、56.25%和112.00%,研发投入占比高。

  依图科技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亿元、2.91亿元、6.57亿元和3.81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46.94%、95.77%、91.69%、100.1%。

  旷视科技的研发费用金额跟前两者相比,是翻倍投入,2017年、2018年,旷视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5亿元和6.13亿元,到2019年上半年,旷视的研发费用高达4.68亿元,占收入的49.4%。

  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在募集资金后,也将近70%的费用用于自身的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的研究。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云从科技的两大主营业务包括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两大主营业务构成了云从科技的主要收入来源。

  具体而言,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一方面,包括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客户需求提供的多种人机协同应用产品和整体操作系统,服务于客户单点业务效能提升和整体业务升级;另一方面也包括通用服务平台“轻舟平台”,能开放引入生态伙伴共同开发AI应用及配套SaaS服务。

  基于其主营业务,目前云从科技有四条深耕的业务线: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

  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领域,依图科技在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技术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和算法技术是依图科技的核心技术,是其产品创新及商业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领域,依图科技创新芯片架构,通过融合通用计算和深度学习计算实现端到端处理能力,具备高性能及低功耗的产品优势。

  2020年4月起,依图科技的人工智能芯片全面转为自主研发。从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到相应板卡和服务器的开发和生产,以及芯片使用所需的开发工具链和软件中间件,涉及了多个技术领域。

  4  毛利率各有千秋

  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依图科技分别实现毛利率57.39%、54.55%、63.89%及70.99%;

  云从科技毛利率分别为36.79%、21.70%、40.89%和53.45%。

  旷视科技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别为52.10%、65.20%、64.60%。

  从毛利率来看,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的毛利率旗鼓相当,难分秋色,均超过50%以上,也就是说,企业在核心产品的高附加值上占有较高的议价权。

  而云从科技的毛利率相比前两者,有些许逊色,但从2019年开始,云从科技的毛利率就开始攀升,在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也超过了50%。

  “AI四小龙”谁更有巨头相?

  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都已踏上IPO冲刺之路,唯独商汤科技尚未发布招股书,但一直有传闻,商汤科技已在考量上市的计划。

  那么,不妨来看看,“AI四小龙”的实力差距究竟有多大?谁更有巨头相呢?我们接下来对这四家企业从融资信息、落地场景应用、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

  01  融资信息对比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AI四小龙”的成立时间不等,旷视科技资历最深,云从科技最年轻。

  四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比如旷视科技的印奇是天才少年,唐文斌和杨沐都是他的师兄弟,三人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姚班”由图灵奖得主兼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和理论家姚期智院士创立)。

  依图科技创始人朱珑,拥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统计学博士学位,从事计算机视觉的统计建模和人工智能的研究,2008 年至 2011 年,先后于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任博士后研究员。

  依图科技另一位创始人林晨曦,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以及分布式系统方向的研究工作,此外曾担任阿里云计算资深专家。

  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其核心创业团队均来自中科大及中科院,结合其全内资与政府基金背景,在业内有“AI国家队”之称。

  商汤科技的创始人汤晓鸥,履历更是显赫,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工程学院杰出学人,兼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被业界誉为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

  他还是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199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2005-2007年于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视觉计算组主任。

  汤晓鸥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2016年,汤晓鸥领军的中国人工智能团队,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大学一道,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成为亚洲区唯一入选的实验室。

  这些技术派的大牛们创建公司至今,深受资本市场青睐,融资次数也相差无几,除了云从科技融到C轮以外,其它三家企业都已历经D轮融资,融资总金额最高的是商汤科技,其次是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

  在四小龙的投资商中,其中一家企业投了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几乎是“雨露均沾”,它就是阿里巴巴。

  2017年10月,蚂蚁金服参与旷视科技C+轮融资;11月,阿里巴巴向商汤科技投资了15亿人民币。2018年4月,阿里巴巴领投商汤科技C轮6亿美元融资,并在7月领投旷视一笔6亿美元的融资。

  而依图科技的创始人朱珑与林晨曦在共同创建依图科技之前,也是阿里云计算资深专家,并曾组建、带领团队搭建了阿里云分布式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在B轮和C轮融资中,依图科技得到了阿里巴巴旗下云锋基金的投资。

  而被称为“AI国家队”的云从科技,孵化自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走的路子更保守一些,受到了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粤科金融集团等国家战略基金的支持。

  从目前来看,四小龙在过往的发展历程中,由于AI技术的未来潜力,市场投资者对于AI企业的宽容度相对较高,更看重未来收入的增长以及业务指标的提升。

  于是,四家企业宛如“融资机器”,备受资本市场“持续宠幸”,几乎每一年都有资本保障,但2020年的资本寒冬,让市场变得更“冷静”,可没想到,这一冷,就冷了整整一年。

  那么,问题来了,四小龙该如何“重燃”市场热情呢?

  有业内人士推测,到目前为止,融资上市、冲刺IPO是四小龙较为恰当地选择,让市场看到希望和企业的决心,只是,如今计算机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在落地应用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02  核心技术和研发实力对比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AI四小龙”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认可度,四家企业纷纷开始探索“技术+商业”的新模式,改变以往单纯的技术驱动业务的模式,进化为技术和商业“双轮驱动”模式,在技术探索之外,也注重商业化发展。

  随着模式和战略的转变,“AI四小龙”纷纷基于底层技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利用差异化战略,将各自的业务也拉开差异,彼此分割市场,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根据目前各自技术的能力,对他们做一个简单的归类:

  旷视科技是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通过专注物联网等领域挖掘算法价值;

  依图科技将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结合,向AI算力技术及产品领域发力;

  商汤科技是AI平台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

  云从科技聚焦人机协同战略,主推操作系统,面向行业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

  实现这些技术能力,强大的研发人才团队是实力的支撑。从目前来看,商汤科技的员工数量最多,超过3000人,光深圳公司就有1200人左右,研发人才占比更是四小龙中最高的,达到80%。

  其次是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研发人才占比都超过了50%。

  基于他们各自的技术,四家企业技术落地应用的商业化领域也有所不同:

  旷视科技: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物联网

  依图科技:智能公共服务、智能商业

  商汤科技:智慧交通、智慧公安、运营商、智能设备、遥感、智慧地产、智慧零售、智能身份认证、线下金融等

  云从科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

  这些都是目前四家企业营收的主要来源,几乎涵盖了智能领域的各方面,他们在AI市场的整体份额也占了半壁江山。

  根据IDC的数据,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们占据了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60%,分列前四名。因为它们的发力点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因此四者又并称为“CV四小龙”。

  03  场景落地:安防、金融、零售为核心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具体的落地场景来看,安防、金融、零售、汽车、交通、医疗、教育、物流、制造、手机等不同细分的场景,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分析技术都有较大的发挥。

  不得不提的是,鉴于安防行业是众多数据的采集入口,是目前“AI+安防”技术应用规模最大的一个垂直场景,也是“四小龙”都争相“抢滩”的一大场景。

  旷视科技:推出了AI+IoT系列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聚焦个人物联网(手机)、城市物联网(安防、教育)、供应链物联网(物流、制造、零售)三大AIoT场景。

  依图科技:专注深耕安防、金融、零售、医疗领域,并已经布局AI芯片,在2019年5月发布了云端视觉推理AI芯片。

  商汤科技:致力于构造平台,以“1(基础研发)+1(产品和服务化)+X(行业应用)”的业务模式实现技术的快速落地,重点布局安防、公安、教育和零售等多个领域;

  云从科技:以AI技术与人机协同平台为基础,重点围绕安防、金融、零售、交通等场景提供智能服务。

  结语

  如今的AI企业,单纯靠卖算法生存已不可能,需要对行业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将技术落地应用到场景和方案中,实现技术变现。

  但技术本身的商业化空间和市场的打通,还需要持续很长时间。AI作为研发投入高、技术周期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商业化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如果技术优势迟迟无法转化为收益,公司价值无所依附,被资本市场抛弃也是迟早的事。

  从整体来看,“AI四小龙”属同类公司,在前期依靠的是技术积累,公司需要巨大的研发资金支持其技术革新,所以多数人工智能企业在发展与扩张前期,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如今,四者的技术类别差距并不大,尚未形成自己专有的核心技术与标签,落地应用的场景和面临的挑战都相似,都想通过冲刺IPO在二级市场寻求转机,进入“安全区”。

  AI的市场规模很大,如今的“上市潮”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加速赛道化、龙头化,推动产业发展。

  不过,上市只是第一步,后期的发展还是要靠自身实力。在上市之后,市场更关注的是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

  此番“上市潮”,究竟谁能引领潮头,只能等待市场检验。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分享到:
本文导航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品牌推荐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755-23947175

客服QQ:1144734650

寻求报道:yl.zeng@cps.com.cn

投稿联系:tougao@cps.com.cn

关注我们

WeChat ID: cpscomcn

手机中安网

m.cps.com.cn

备案号:粤ICP备09063021号-1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259       客服热线:0755-88309108  
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1522号      深圳市中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9- 中安网 CP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