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海康大华小米等巨头,究竟谁在造车掘金?
【CPS中安网 cps.com.cn】 2021年,下一代出行工具: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车辆如沐春风,智能技术的大跃进,吸引了N多企业入局,整个市场开始从机会稀缺转向了赛道冗余。
市场上企业高喊“造车”的口号真真假假,频繁见诸报端,“大江大河”的造车大潮被吹捧得一浪高过一浪。
比如,除了原有赛道里的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外,今年开始,相继入局的还有卖房子的恒大;聚焦互联网科技的腾讯、小米、百度、华为、苹果;智能安防巨头海康、大华、千方等;造无人机的大疆等等,都先后表示将涉足、投资或者进军汽车领域。
据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驾驶汽车产业似乎大有可为。
但是,据了解,以上新入局的巨头里,并不是都要造车,而只是做技术的提供商而已。
那么,在这波造车大潮中,究竟谁是真正的造车“大鱼”?谁是造车大船的“掌舵人”?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是否存在市场泡沫呢?
1、巨头为何争相入“造车局”?
首先,为何会有这么多巨头争相进入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呢?有业内人士分析,原因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
1)政策红利“加持”
在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其中在战略愿景里提出,展望2035到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
其中包括:
l 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l 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l 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 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2021年,3月17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国标委联合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
2021年,4月7日,工信部为了化解消费者的信息安全焦虑,公开征求对《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的意见。
国家层面的顶层政策不断出台,加持车联网及智能驾驶行业,紧接着,各省市开始密集出台区域性相关政策。
2021年3月8日广州工信局率先发布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首批技术规范,3月12日海南省开通部分高速路段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示范应用、3月23日深圳经济特区人大常委监督司法工委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郑州组织召开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会议,来自全国近20家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主体的3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各方在会上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达成诸多共识:
1.1 各方要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共同推动编制“车联网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方案”。
1.2 各方要加强打造可规模化推广的应用场景,合力编制“车联网应用推广时间表与路线图”并推动达成行业共识。
1.3 分场景探索业务模式成熟度,综合从ToG、ToB、ToC三端综合考虑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投资回报。
顶层政策不断加持车联网及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行业,各地政府主导的示范性项目开始不断涌现,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短期路网建设主体未确定的情况下,政府端或将成为车联网基建的主要需求方。
2)智能驾驶技术趋势推动
技术的变革,带来千行百业的变迁,百年未变的汽车产业,得益于5G、AIoT、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正在迎来商业模式的重构,传统的“硬件实力至上”演变为如今如火如荼的“软件定义汽车”。
技术推动产业的发展,市场人士分析,智能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机会有两个主要因素,产业基本盘和产业趋势推进。
产业基本盘是指国内乘用车销量,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空间达到3000万辆;产业趋势是围绕智能汽车产业链,高精度地图、智能座舱、无人驾驶等“车、路、网、边、端”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和普及。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将催生一个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而且相比传统汽车,智能汽车对电气化性能要求成倍提升,从电机电控到人机交互到车载娱乐以及ADAS系统,极大提高电子元器件单个价值量,芯片运算能力提升、车载镜头、电池BMS以及连接器等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随着汽车智能化、车联网、安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汽车音响空调电子显示屏到安全系统、娱乐信息系统、车内网络、动力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驾驶整车龙头等企业均有望受益。
简而言之,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领域,政策+技术的双重引擎,让市场看到了发展机会,各企业也对此信心满满。
2、造车,是“掘金”还是“掘土”?
纵观传统汽车产业链,主要依靠硬件来赚钱,以三大链条为主:整车厂、Tier 1(一级供应商,如博世、大陆、采埃弗)、Tier 2(二级供应商,如芯片、零部件等)。
这三大链条有着明确的分工,整车厂向Tier 1企业采购,Tier 1企业再向Tier 2企业采购。
百年来,汽车产业链都未曾发生巨变,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下,这种边界在打破、消失、重构。
有业内人士分析,以“软件定义汽车”会让整车厂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下沉,它们要参与到应用软件开发中去,继而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卖车,而利润主要来自软件,整车厂获取借此能把握住赚钱的“命脉”。
大胆预测,当整车厂位置开始下沉,将会承担一部分过去Tier 1的角色。目前不少整车厂正在绕过Tier 1选择直接与Tier 2对接,比如地平线团队与长安汽车联合开发UNI-T车型的智能座舱系统。
而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的出现,更是为整车厂和Tier 2之间搭了一个桥梁。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软件定义汽车,除了带来技术、产品、供应链的重构之外,也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甚至颠覆汽车产业。
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汽车软件及电电气市场将达到4690亿美元,近乎是2020年的2倍。
其中,包含软件,集成、测试、认证服务和电子控制单元的计算基础平台所占比重为51%。
具体到自动驾驶而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L2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大约为10%,L2级新车销量不足300万,而到2025年,L2、L3级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将猛增至50%。
为此,巨大的市场“蛋糕”散发的诱人“香味”,正在吸引巨头们入局“掘金”,科技公司纷纷从幕后走向汽车产业台前。
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智能汽车赛道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其渗透率及价值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元。
但整个智能汽车产业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端和复杂,涉及到车、网、路、云一体化的问题,并非易事,一不小心,“掘金”之梦就可能变成“掘土”甚至是“掘坟”的不堪。
经梳理,目前中国市场大致分为几大阵营:
1)传统车企:长城,吉利,奇瑞,长安,一汽,北汽,广汽,上汽,江淮、比亚迪等;
2)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等;
3)互联网科技企业:腾讯、百度、小米、华为等;
4)智能安防巨头:海康、大华、千方等;
5)房地产、无人机、电视:恒大、大疆、创维等;
简单分析一下市场公布的信息,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企业,位于产业链的整车厂链条。
传统车企拥有整车制造的天然优势,但也是桎梏其往智能化发展的较大阻碍,因为传统要升级为智能,势必面临技术的迭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他们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产业,若不然,造车新势力相关企业很快将取代传统车企在行业中的地位。
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企业,从0到1,自主造车,巨大的资本开支,车型研发、工厂建立、生产设备引进、零部件备货以及营销投入等,都势均力敌,随着小鹏汽车赴美上市成功,三家造车新势力正面较量愈发激烈。
三大造车新势力有各自不同的赛道,且有各有特色的主打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思路与风格,决定了它们不一样的产品特点与受众人群。
但造车是烧钱行当,如果资金链断供,或者市场定位、盈利模式未挖掘,加上传统车企和其它互联网大厂的围剿,还能走多远,也不好定夺。
互联网科技企业、智能安防巨头、房地产、无人机等企业,其中百度、小米吹响“造车”集结号,一心想要成为新的造车新势力,碾压蔚来、小鹏和理想等企业。
除此以外,其它大厂基本都是以造车产业链中的Tier 1(一级供应商)或Tier 2(二级供应商)的角色布局智能驾驶赛道。
以下就以几个大厂目前公开的信息进行梳理其智能驾驶战略。
腾讯:不造车,布局智慧出行生态系统
在2018年,腾讯就全面进军智慧出行领域,发挥在车联网、自动驾驶、云、位置服务、出行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和资源优势,驱动行业的数字化创新。
“不造车”的腾讯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领域持续投入,已经形成了仿真平台、开发云平台和高精度地图平台三大基础平台和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套件,希望成为自动驾驶研发落地的数字化工具箱和加速器。
在5G车路协同领域,腾讯还建立了未来网络实验室,基于“应用驱动网络演进”的理念,正在进行5G-V2X车路协同平台的研究,目前并已经开始在高速、封闭园区、市政道路等多场景探索落地路径,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0年6月,腾讯智慧出行发布多款新品,包括生态车联网产品TAI 3.0、全新一代自动驾驶虚拟仿真平台TAD Sim 2.0,以及汽车云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腾讯
2020年9月,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举行期间,腾讯发布了一份涉及智慧交通及智能出行等领域的交通创新平台战略“WeTransport”,并同期发布《腾讯未来交通白皮书》,这也是腾讯首次在智慧交通方面发布的相关战略。
在这份战略中,腾讯表示“将运用腾讯的数字化技术能力,从‘建设、管理、运营、服务’四大层面展开,试图挖掘人、车、路数字化价值”,将汽车进行连接,为驾驶员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也为智能交通战略中的“万物互联”、“精准调度”提供终端基础。
当天,腾讯智慧出行宣布,与腾讯云、腾讯研究院及车企、高校机构等发起TIME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并成立培训机构“腾讯出行学院”,实现从人才培养、孵化到资源共享及上市的出行小场景“全生命周期”产业合作。
2021年3月29日,腾讯与奥迪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腾讯将助力奥迪打造智能互联的数字化生态,包括数字座舱、数字化营销和用户运营等领域,为中国奥迪用户提供智能出行服务,为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数字化攻势”加码。
而在腾讯与奥迪的合作中,腾讯将丰富的社交、内容、服务等生态资源和数字化技术注入奥迪数字座舱,提供微信车载版、QQ音乐、腾讯小场景(车载小程序平台)、腾讯地图等服务,让中国消费者在奥迪车上,也可以享受到平日里所熟悉、喜爱的数字生活,让汽车成为真正的“移动生活空间”。
数据显示,目前腾讯智慧出行已经与29家车企展开合作,落地超过110款量产车型;同时,还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为110个城市、1.3亿用户,提供乘车码、乘车登记码、实时公交等服务。
百度:造车,组建智能汽车公司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据了解,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让用户购买到更极致的智能电动汽车。
百度汽车公司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传承百度强大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基因,利用Apollo领先的自动驾驶能力,发挥在汽车智能化领域长达8年的经验优势,重塑智能汽车产品形态,成为智能出行时代的变革者。
百度汽车公司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同时百度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支持其快速成长。
百度汽车公司选择吉利作为合作方,下一步双方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在智能汽车制造相关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
据了解,百度是唯一一家在中美都准许开启无人化测试的自动驾驶公司。
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方案及平台“阿波罗”在其最新的5.0版本上与国内外主机厂展开了广泛合作。Apollo Go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在长沙、沧州、重庆、大连等城市落地。
此外,百度借助于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提出通过其打造的开源AI学习平台“飞桨”,并开放部分出行软件的场景,试图建立一条涵盖自动驾驶、出行平台及深度学习为一体的智慧出行产业链。
目前,百度推出的智能交通赛道上的“ACE交通引擎”,集成了百度在AI、大数据、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的多年积累,被誉为是“既面向未来,又兼容当下”的下一代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小米:造车,智能汽车业务立项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
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已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
资金方面,小米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有关造车业务其他细节暂未披露。
2020年财报显示,小米实现营收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经调整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小米10年投资100亿美元造车,意味着相当于拿出了小米2020年净利润5倍的钱。
小米集团掌舵人雷军当天放出豪言:“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小米的汽车专利中60%以上是智能座舱方面与行车安全方面,此外还有汽车零部件专利制造等;包括如后视镜调整方法、自动导航服务、车内驾驶安全监控等。
不过,目前小米只是宣布造车计划正式立项,暂未提到更详细的造车计划,也尚未公布相关的概念产品。
未来小米在造车的技术研发等方面是否能一骑绝尘,不少业内人士都持观望态度,是否最后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也未到评判期。
华为:不造车,做掘金路上的“卖水人”
当造车成为行业热词时,华为坚持初衷:当一个技术提供者,而不是下场造车的人。只做智能汽车的一级供应商,即掘金路上的卖水人,承诺有效期为3年。
2012年,随着汽车研究焦点从电动技术到自动驾驶,华为开始意识到,要做自动驾驶系统,汽车产业更需要ICT技术,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
2018年,华为明确“不造车,帮助企业造好车”策略。
2020年11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将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与智能终端业务整合,业务管辖关系统一归属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同时,任命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在智能汽车业务上,华为先后推出了HMS for Car、车内投屏HiCar、车载智慧屏等产品,为车企提供智能出行服务。
2021年2月,余承东正式官宣:华为和奔驰合作,HMS for Car快应用服务上线全新梅赛德斯-奔驰S级。
在2021年3月9日,华为还公布了两项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的方法、自动驾驶系统”和“一种车道线信息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在2021年4月12日举办2021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汽车产业是十年内可见的最具颠覆性的产业。
为此,华为今年将在汽车部件研发投入超10亿美元,包括加大对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推进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网联化,以实现无人驾驶。
华为未来将强力投资智能汽车产业部件,做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用ICT能力赋能汽车行业。同时,华为将开拓一些新商业模式,跟车企打造一些子品牌智能汽车。
目前,华为已敲定北汽、广汽、长安三大合作伙伴,相关车企的子品牌车将逐步走向市场,并将标有“Huawei inside”logo。
2021年4月的上海车展,展出了带有“Huawei inside”logo的车型。
近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经过两年的努力,今年将有多款使用华为智能汽车部件的重磅车型上市,正式开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规模商用新征程。
据悉,华为自主创新的汽车数字化架构,包括三大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以及三大操作系统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
海康威视:不造车,提供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系统方案
在造车大潮来临之际,不少人都关注智能安防巨头们是否也会加入造车的阵营中。在一些证券交易互动平台上,也有投资人士向海康威视董秘提问。
图片来自深交所互动易
海康威视的汽车电子业务是其多个创新业务之一,据董秘回复,海康汽车电子业务聚焦于智能驾驶领域,以视频传感器为核心,结合雷达、AI、视频分析与处理等技术,为乘用车和商用车的OEM、经销商和运营商、消费者提供独立的软硬件系统方案。
也就是说,海康威视不造车,而是基于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的能力提升和在视频、AI等领域的优势,探索自主泊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推动AI技术在车辆场景的落地,应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业务布局。
有华创证券人士分析,海康威视为何不造车,其实原因也挺简单的,首先,汽车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作为大件,整个环节比安防更复杂,下游有一些重合度,但上游基本不一样;
第二,参考传统燃油车和智能手机的市场分布,最后经过“车轮战”,也就几个核心品牌瓜分市场,目前看着市场大,能不能成为赢家,很难说。像海康威视这类的科技制造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规模和资金实力,盈利难度很大。
大华股份:造车,欲成为造车新势力TOP3
2015年成立的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其背后是想换条赛道的国内安防巨头大华股份。
大华股份副董事长兼任大华股份CTO朱江明亲自下场,成立零跑汽车,在2017年,还挖来华为荣耀擅长营销的大将赵刚,为卖车做准备。
零跑汽车的业务范围涵盖智能电动汽车整车设计、研发制造、智能驾驶、电机电控、电池系统开发以及基于云计算的车联网解决方案等方面,自称是拥有智能电动汽车完整自主研发能力并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
2019年1月4日,零跑汽车第一款车S01上市,根据财经网汽车频道统计,该车在2019年的实际销售量约为1000辆。
图片来自零跑汽车
在2020年下半年,零跑汽车销量开始冒尖。累计交付量从2020年7月份的3014辆,增长到2021年3月的11838辆,平均单月销量在1500辆左右。
从S01到T03再到C11,这三款产品的风格变化非常大,销量也差异大,从零跑汽车公布的今年3月订单来看,零跑T03订单2554台,C11预售订单638台,S01销售订单35台。
图片来自零跑汽车
目前排在国内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的分别是蔚来、理想和小鹏,它们各家在2020年的总销量分别是43728台、32624台和27041台,主销车型分别是ES6、理想ONE和小鹏P7,三款车价格覆盖了20万-50万元这个区间。
而零跑汽车的2020年累计交付量为8699台,撑起销量的是售价不到8万元的微型车零跑T03。
2021年伊始,零跑汽车获得合肥市20亿元投资,创始人朱江明放出豪言:“2023年零跑进入造车新势力TOP3、2025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到10%”。
但是,以现在的销量来看,如果零跑进入造车新势力TOP3,那就意味着它要顶替蔚来、理想、小鹏其中一家的位置。
有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蔚来即将推出的ET7理论续航突破1000公里,还是理想的纯电动SUV整装待发,亦或是小鹏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迭代。零跑汽车年销量刚过1万,在未来3年实现超越,难度比较大。
而在汽车赛道上,零跑汽车更多是被业界并不被看好的选手。但融资的势头,又仿佛让市场看到了可能性。
今年年初,零跑汽车率先得到资本市场青睐,43亿的大额融资成为了零跑“杀入”造车新势力下半场的“入场券”。
同时,此前曾投资蔚来的合肥市政府与零跑方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合肥方面将对零跑B轮融资投资约20亿元,并展开更多合作。
据悉,本次B轮融资将主要投入于零跑汽车的技术研发、产品布局及品牌推广等,资本支持下,以车辆核心技术作为企业主要研发方向的零跑汽车有望在下半场角逐中焕发更多活力。
自2015年创立至今,零跑汽车已完成多轮融资,零跑汽车方面表示,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提交IPO文件,力争2021年底至2022年初期间在科创板正式上市。
千方科技:不造车,打造智慧的路
2018年,千方科技曾于百度签订5年合作协议,提到有可能共同打造具有网联化的车辆。
如今百度明确表示造车,那么,千方科技是否会加入呢?
千方科技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暂未参与百度智能车的设计生产,公司交通业务提供的是以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等为代表的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在车端的布局,主要以车与外界的信息交互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主。
千方科技表示会继续加大投入,打造更加智慧的路,与聪明的车形成有效协同,积极协助制定行业标准,抢占重点标杆示范项目,塑造在业内的顶尖品牌,为业务爆发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千方科技近期投资设立了北京智能车联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是中国唯一一家实现大交通产业布局的公司,从商用车到乘用车,志在中国无人驾驶v2X生态型公司。
3、造车市场风起云涌,是真火还是虚火
目前,除了以上这些企业之外,国内无人机巨头大疆、家电行业的创维、房地产商恒大、宝能,以及滴滴、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智能汽车行业。
它们携着“造车梦”而来,或将造整车,或将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仿佛在一夜之间吹起了车辆“集结号”,这不禁让人惊叹,智能汽车是否已经到了发展的巅峰时期?
竞争日趋白热化,在争夺智能汽车业务的赛道上,谁能独占鳌头呢?
有证券分析人士指出,伴随着巨头的入场,或将加快传统整车企业的分化格局,将对部分尾部企业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当然,合作共存的可能性也会存在。
有分析称,随着汽车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汽车产业的利润点和构成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车身、动力总成、底盘等架构,还包括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软件付费、终端流量入口等“增量”业务。
中信建设报告预测,汽车产业变革叠加消费升级,智能座舱、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芯片、软件定义汽车、自动驾驶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相应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行业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是:软件、算法将成为各车企形成长期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受到互联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出行和电气化趋势的影响,汽车软件数量增长飞快,而且,功能完善和安全修补程序,将要求汽车软件至少每三个月更新一次。
有机构预测,未来10年,软件开发成本将近乎翻倍,不同车型的软件开发成本将从1.81亿欧元增至3.31亿欧元。只有打造软件驱动的车企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持续捕获价值。
普华永道认为,未来影响汽车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AD/ADAS(无人驾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车身和舒适系统、底盘控制系统、信息娱乐、互联系统和动力系统。
其中ADAS功能作为软件开发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到2030年,其开发成本将增长120%,占总成本的45%。
如今的格局,分成“造整车”和“不造车”两大阵营,前者需要的资金、实力、技术、渠道等都属于“重资产”操作,而相较之下,后者属于“轻资产”的保守操作,大大降低技术复杂性。
2020年~2025年被誉为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型汽车将快速发展。
从上半场的电动化,到下半场的智能化,巨头乱战,各有所长,口号喊得容易,能否有所建树,未来谁能成为领军者不可预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