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两家独角兽企业梦碎IPO!资本市场风向将往哪飘?

2021-02-23 10:36:50 原创    来源:CPS中安网 作者:曾苑兰 责任编辑: lxy 收藏本文
摘要:持续亏损,独角兽变“毒角兽”?

    【CPS中安网 cps.com.cn】  2021年的二月,本该是一派新气象、新开始,但“二月春风似剪刀”,有两家企业的上市梦,硬生生被“春风”剪断了,冲击IPO之旅戛然而止。

  第一家企业为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柔宇科技”),在除夕前一天,2月10日,上交所终止对柔宇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


  据了解,这是“独角兽”柔宇科技自己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对于撤销申请的原因,柔宇科技在《关于暂缓科创板上市申请的公告》中称:“基于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考虑到公司发展战略,经研究后决定,暂缓本次科创板上市申请。”

  随后,在新年开工第一天,2月19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终止对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知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

  据了解,云知声和其保荐人中金公司于 2021 年 2 月 18 日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 IPO 申请文件。根据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云知声的发行上市审核。

  云知声表示,本次主动撤回IPO是出于公司战略发展因素考虑。但不会放弃IPO,未来会适时考虑重启IPO的推进计划。

  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6月,柔宇科技成立于2012年5月,两家AI独角兽企业几乎是同一时间诞生,主动撤回IPO也如命运般巧合。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旷视、云从、依图、云天励飞等AI独角兽都纷纷开启申请上市之路,共同营造了一场资本盛宴大戏,相比之下,柔宇科技和云知声的上市则如履薄冰,略显曲折。

  那么,问题来了,同是独角兽,为何资本青睐的程度会有这等差别?论营收,目前这些奔赴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尚未有一家扭亏为盈,为何面对上市,它们有截然不同的选择?难道是赛道没有选好?

  1、柔宇科技和云知声的赛道

  柔宇科技的主营业务为柔性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为客户提供柔性电子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智能移动终端、智能交通、文娱传媒、智能家居、运动时尚和办公教育等行业。

  目前,柔宇科技已先后发布了可折叠柔性屏智能手机FlexPai、智能手写本柔记RoWrite、超高清VR智能移动影院以及手写本“柔记”等产品。

  根据柔宇科技的招股书,自2017至2020年1-6月,柔宇科技实现营业收入为0.65亿元、1.09亿元、2.27亿元、1.16亿元,对应是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31.95亿元。

  柔宇科技称,公司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销售规模较小且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柔宇科技原拟募集资金144.34亿元,其中,4.62亿元用于柔性前沿技术研发项目,49.39亿元用于柔性显示基地升级扩增建设项目,11.24亿元用于柔性技术的企业解决方案开发项目,7.10亿元用于新一代柔性智能终端开发项目,7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图片来自柔宇科技招股书

  自公司成立至今,柔宇科技历经7轮融资,估值已近600亿。有业内人士表示,柔宇科技作为国内柔性技术的开创者,产品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幻感十足。但可能是概念太过超前,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动能方面略显不足。

  招股书显示,柔宇科技长期市场订单欠缺,公司产能利用率太低。其产能利用率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分别只有15.1%、31.2%和5.3%,也就是产能多数时间都在闲置。

  在产销率方面,销量也远低于实际产量。其全柔性显示屏2019年度实际产量为31.4万片,但销量仅5.27万片;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实际产量降为4.86万片,但销量仅2.21万片。这意味着柔宇科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及时转化为销售收入。

  有业内人士分析,柔宇科技毛利率较低,主要是生产成本过高,导致长期处于负毛利阶段。尽管在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成功转正,也只有13.2%,难以支撑公司正常盈利,因此柔宇科技目前处于持续“烧钱”阶段。

  而从其募集资金的用途来看,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办公教育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也未明确,目前产品实际落地应用的场景也很有限。

  作为一家提供智能语音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的AI独角兽企业,云知声同样面临着营收少、业绩亏损的压力。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上半年,云知声营收分别为 6114 万元、1.97 亿元、2.19 亿元、8469 万元;净亏损分别为 1.74 亿元、2.14 亿元、2.92 亿元、1.12 亿元。

  公司3年半来亏损近8亿元,但营收才5.62 元,同时研发投入较大,报告期内总计投入6.03亿元。

▲图片来自云知声招股书

  其中,云知声在AI专用芯片上进行了大额投入,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分别投入了553.09万元、1166.93万元、6071.15万元和1755.80万元。

  云知声在招股书中提到,计划募资9.1亿元,其中3亿用于投入人工智能技术中台建设;3.17 亿用于面向物联网边缘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平台建设;1.4 亿用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建设,1.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云知声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智能语音交互产品、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技术服务。

  智能语音交互产品包括物联网语音交互产品、智能语音工具产品;智慧物联解决方案主要面向酒店、社区、住宅、医院等特定场景。

  但是,成立八年,云知声已经经历了智能语音方案、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综合服务商等多次业务转变。

  从2012年推出语音云平台,免费提供智能语音服务;期间一直在调整公司定位和业务方向,到2020 年,云知声又将定位改为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各业务板块的营收比例也相应发生较大变化,智能语音交互产品收入在2017年占比高达96.93%,到了2020 年上半年,份额已经下降为 28.15%;智慧物联解决方案的收入比例从2018年的8.53%变为2020年上半年的67.17%;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从2017年的3%占比,到2019年升为14.44%,2020年上半年又下降为 4.56%。

  云知声从AI语音技术起家,然后涉足AI芯片、机器学习平台、物联网等赛道,但是这些赛道早已拥挤不堪,竞争日趋白热化,科大讯飞、旷视、依图、商汤、云从、寒武纪、地平线、云天励飞等,都是AI领域的佼佼者。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些AI独角兽企业虽然都处于亏损状态,但它们的商用化落地程度却远在云知声之上,因为它们选的入口跟安防密切相关。

  2、从安防切入,覆盖智慧城市等领域

  AI独角兽企业,以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AI四小龙”为首,均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认可度,四家企业纷纷开始探索“技术+商业”的新模式,改变以往单纯的技术驱动业务的模式,进化为技术和商业“双轮驱动”模式,在技术探索之外,也注重商业化发展。

  随着模式和战略的转变,“AI四小龙”纷纷基于底层技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利用差异化战略,将各自的业务也拉开差异,彼此分割市场,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基于他们各自的技术,四家企业技术落地应用的商业化领域也有所不同:

  l 旷视科技: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物联网

  l 依图科技:智能公共服务、智能商业

  l 商汤科技:智慧交通、智慧公安、运营商、智能设备、遥感、智慧地产、智慧零售、智能身份认证、线下金融等

  l 云从科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

  这些都是目前四家企业营收的主要来源,几乎涵盖了智能领域的各方面,他们在AI市场的整体份额也占了半壁江山。

  根据IDC的数据,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们占据了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60%,分列前四名。由于它们的发力点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因此四者又并称为“CV四小龙”。

  从具体的落地场景来看,安防、金融、零售、汽车、交通、医疗、教育、物流、制造、手机等不同细分的场景,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分析技术都有较大的发挥。

  不得不提的是,鉴于安防行业是众多数据的采集入口,是目前“AI+安防”技术应用规模最大的一个垂直场景,也是“四小龙”都争相“抢滩”的一大场景。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l 旷视科技:推出了AI+IoT系列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聚焦个人物联网(手机)、城市物联网(安防、教育)、供应链物联网(物流、制造、零售)三大AIoT场景。

  l 依图科技:专注深耕安防、金融、零售、医疗领域,并已经布局AI芯片,在2019年5月发布了云端视觉推理AI芯片。

  l 商汤科技:致力于构造平台,以“1(基础研发)+1(产品和服务化)+X(行业应用)”的业务模式实现技术的快速落地,重点布局安防、公安、教育和零售等多个领域;

  l 云从科技:以AI技术与人机协同平台为基础,重点围绕安防、金融、零售、交通等场景提供智能服务。

  从商用化角度来看,AI四小龙的落地应用场景丰富、技术研发投入多、解决方案多元,它们选择的赛道涵盖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医疗等等,而在智能语音交互方面并未有过多的投入。

  有业内人士分析,尽管这些独角兽都在持续亏损,而且亏损幅度都在云知声和柔宇科技之上,但由于选择的赛道更丰富和多元,商用化价值更高,备受资本青睐。

  结语:

  技术再前沿,也要跟场景匹配,不然终究只会成为“概念”,一文不值。

  AI的市场规模很大,越演越烈“上市潮”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加速赛道化、龙头化,推动产业发展。

  而对于想通过IPO突破发展瓶颈的独角兽企业来说,IPO并不该是终极目标,选择好的赛道、夯实技术根基、做市场需要的产品才是正解。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分享到:
本文导航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品牌推荐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755-23947175

客服QQ:1144734650

寻求报道:yl.zeng@cps.com.cn

投稿联系:tougao@cps.com.cn

关注我们

WeChat ID: cpscomcn

手机中安网

m.cps.com.cn

备案号:粤ICP备09063021号-1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259       客服热线:0755-88309108  
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1522号      深圳市中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9- 中安网 CP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