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神器!“红外体温检测仪”的肺炎阻击战
【CPS中安网 cps.com.cn】从1000元到100,000元,从小型手持款到大型架设款,从车站、机场到医院、超市——不要小看近期刷屏的这款“神器”,红外体温检测仪。
当这种“摄像机”一样的仪器前经过一群人时,人群中的“发热者”会被自动识别出来。体温“秒现”在屏幕画面上,从而使安检人员快速筛查疑似肺炎患者。
近日,“红外体温检测仪”被工信部纳入疫情控制重点物资,并亲自调配相关企业,协调渠道分配。一时间,红外厂家、安防企业、AI创企、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推出自己的测温产品,驰援肺炎阻击战。
纵观行业,既有大立科技、高德红外、睿创微纳等红外龙头企业的“日夜赶工”,春节期间就拉着上游原料商一起每天量产上百台设备;又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安防企业的快速担当,向疫区运送成百上千的不同类产品;还有百度、旷视科技、澎思科技等科技公司的争分夺秒,将红外测温与AI人脸识别结合,找货源、搞试点、推落地……
▲红外龙头企业大立科技股价涨停
面对春节假期开工延期、上游原料紧缺、需求量大、产品集成经验不足、运送条件恶劣等困难,与红外热成像相关的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或在厂房日夜连转,或在各地奔走筹谋。
同时,在突然爆发的红外热成像需求下,也存在一些行业乱象。蹭热点,找营销噱头,一些企业甚至将工业测温产品改装为达不到标准的体温检测仪器,大发国难财。
红外体温检测仪的市场价格为什么差距悬殊?疫情中,红外体温检测仪的缺口有多大?又如何被填补?在众多厂商中谁在真抓实干,谁又在浑水摸鱼?在疫情稳定后,市场又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一、传统测温方法不顶用,“红外”潜入最前线
截至2月6日18点,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确诊人数达到28,129人,疑似病例达到24,702人,死亡人数达564人。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他们,很多一开始只是个微微“发烧”、好像感冒了的人。
虽然“发烧”并不是肺炎患者的必备症状,但体温监测仍是疫情检测的第一关口,比如,湖北省襄阳市就要求发热病人就诊一律进行肺部CT检查,以此控制疫情蔓延。
然而,传统的温度计、额温枪、点温仪等测温工具不仅检查慢,还通过近距离接触带来了很大的交叉感染风险。
而大型红外体温检测仪可以架设在数米意外的角落,实现大规模人群实时体温测量,并自动抓取发热人群,当然这类仪器的价格也能达到数万甚至十几万元。
一些型号的红外测温仪最大测温距离可达上10米,能够大大降低了检测人员工作时的接触风险,并提高检测效率。
除了大型红外测温仪,手持式红外体温检测仪也应用广泛,它们更适合高速路口、医院、社区等相对较小的场景。
相比于百元的额温枪的“点接触式测温”,手持红外测温仪可在1米外进行面阵非接触式测温,不仅有利于保护了检测人员的安全,还能将检测效率提升5倍以上。
除了手持式测温仪,还有一种接入门禁设备等终端就能使用的小型红外测温配件,适用于写字楼、机关单位等更小的场景。只需要上千元,这种设备就能接在已有的人脸识别打卡器上,实现体温监测。
不论什么样的场景,红外体温检测仪都契合了瘟疫期间高效安全测温的需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红外体温检测仪”频繁出现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港湾、高速路口等众多人口流动的要塞备,并被列为和口罩、防护服一样重要的疫情控制战略物资。
二、红外体温检测仪成“战略物资”,优先疫区
就在几天前,这种红外体温检测仪及配套零部件,都被纳入了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相关企业也被通知紧急复工复产。
同时,大立科技、艾睿光电公司等核心供应商,也被纳入全省疫情物资管理统一调配范围,不能自行销售和发运。
大立科技的核心负责人在2月2日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大立科技、中电十一所、鱼跃医疗三家企业都被工信部列入了红外热成像测温仪重点供货名单,坚持“优先疫区,其次是政府、公共部门,最后企业”的原则,由工信部派出专人协调设备采买、运送。
而作为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等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供应红外体温检测仪中的核心探测器的艾睿光电公司也被纳入全省疫情防控物资管理统一调配范围,不得自行销售和发运。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高性能红外体温检测仪的市场缺口达到6000台。对此,大立科技的相关负责人称,缺口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春节以来公司已接了许多一单就需要200~300台设备的订单。
三、“国产之光”连夜驰援,AI企业跟进创新
根据赛迪顾问报告,全国共有30家红外体温检测仪生产企业,进入TOP10排名的分别为中国电科、海康威视、华中数控、聚光科技、鱼跃医疗、高德红外、九安医疗、大立科技、艾睿光电、倍尔康医疗。
作为供应主力军,这些红外体温检测生产制造商在春节期间就加班加点。
比如,高德红外腊月二十七前就在武汉机场、车站和医院等人流密集地区,安装了 50 多台最新型号红外人体测温仪,并力保半个月内完成 500-800 台体温筛查产品的交付使用。
海康威视在1月22日连夜调拨40台红外测温设备驰援武汉,之后陆续推出了适合多种场景的测温方案,并把价格控制在两三千到万元,即使小批量订单也做到随时发货。
除了红外厂家和安防企业,科技公司、AI创企也纷纷冲入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测温”战场。
2月1日,百度AI体温检测技术落地北京清河火车站。不仅行人的体温会被识别出来,并且将人像抓取出来标注,大大降低安检员肉眼观察的难度,同时通过AI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减少错判漏判概率。
2月4日,旷视科技的AI测温系统在海淀政务大厅和海淀区部分地铁站展开试点应用。据称,该系统基于人工智能平台Brain++,集成“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系统”,能够提高识别效率,降低测温误差。
除此之外,一些AI创企根据自身特点,也推出针对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比如,澎思科技基于自身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方面的软硬件基础,推出可以插入已有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测温模块”,中小企业只需要花费数千元就能对人员进行测温。
而近日,汕头潮阳公安局科信大队利用已有的警用无人机,通过加装配件的形式达到体温探测跟喊话宣传的功能,并快速在辖区内疫情防控工作中应用。
相对来说,加持了AI技术的红外体温检测仪更多的是试点应用,并且随着红外探测器等物资被纳入战略物资,其上游供货也面临压力。但是随着重点疫区的需求被满足后,白领复工的写字楼、学生返校的校园、员工回归的餐饮场所还有大量的长尾需求,贴合场景的AI体温检测仪有望发挥价值。
四、有人冲锋陷阵,有人发“国难财”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就一“测体温的摄像头”这么稀缺?为什么“被吹爆”的AI技术却好像没发挥多大作用?
背后的原因一言难尽,来自多方面。
简单来说,红外体温测量仪的原理,是通过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电磁波,再将传感器的升温情况转化为温度信息,从而测量体温。其中的红外探测器是核心元器件,也是红外产业链的核心。
拿大立科技、高德红外自产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来说,目前全球范围就只有美国FLIR、FLUKE,日本NEC和中国大立、高德等几家屈指可数的企业能够量产。而美国的红外探测仪又对中国具有限制,因此是一种稀缺资源。
凭借以此为主的自研能力,大立科技、高德红外等公司在全球市场中分别占到3%左右,虽然远不及主打民用市场的美国FLIR的40%,但与占5%的美国FLUKE相差不远,避免了技术“卡脖子”。
除了红外探测器,黑体是另一大关键元器件,一种布设在热成像仪对面的一种校准设备。简单来说,没有黑体的配合,许多红外体温检测仪的误差将大于±0.5℃,这对体温测量来说误差太大。
关于量产能力,大立科技的核心负责人在2月2日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即使春节假期加急赶工,其量产也只有100台/天。
限制主要来自于上游玩家开工延迟和来料不足。据称,春节期间,黑体、液晶屏、线路板等大部件等厂商开工具有延迟,来料不足。但是,随着工信部大力协调,大立科技预计产能打满,产量将达到200台/天。
另外,这种短时间内的短缺情况,还因为红外体温检测仪并不是一种日常主流设备。
其实,长期以来红外热成像技术更多地应用于军事领域,比如高德红外超过70%的公司营收来自军工收入,大立科技在2019年防疫类产品带来的营收仅5%左右,而海康威视、大华等安防企业甚至不曾有过类似的防疫类产品。
因此,在疫情突然爆发的情况下,红外体温检测仪产能的准备和功能加法需要一个过程。就拿集成环节来说,在短期内许多厂家的技术设备难以达到标准。
各行各业的厂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迎难而上,企业家们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奔走在各地联系原料,工人放弃春节和家人吃饺子看春晚的时间日夜赶工,调配人员和运送司机迎着风雪在疫区出入……
然而,据业内人士爆料,市场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乱象存在。众所周知的“蹭热点”倒不算什么,一些厂家甚至把工业红外测温仪器用到人体测温上,清库存赚快钱。
要知道,两者在精准度、一致性上存在巨大的差别,不能混用。如果不加以制止,甚至会加重疫情的蔓延,说“发国难财”也不为过。
结语:国产之光涌现,AI企业仍需努力
突发的瘟疫为许多人带了病痛,也让许多人感到恐惧,但病毒并不是无法打败的,不会被打败的是那些风尘仆仆的风雪中坚挺的人。体温检测是疫情控制的第一关口,红外体温检测仪在大中小各种场景,使得疑似病人筛查变得效率倍增、更加安全。
时间不等人,称得上“国产之光”的红外厂商、安防企业快速响应,在相关部门的调配下克服了开工延期、原料稀缺、配件不足、产品特异、运送困难等众多困难,用量产数字和排查数量说话,科技公司、AI创企也纷纷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AI企业目前的表现来看,AI技术对于红外体温检测仪更像“锦上添花”,这与AI技术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相关,也与疫情爆发的紧急性和产品的特异性相关;而随着疫情趋于稳定,离远一点看,我们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当下,红外体温检测仪企业一方面面临市场放量和股市收益,一方面也肩负社会责任,让“蹭热点”、“发国难财”的企业无路可走,需要业界的自律,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严查。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