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资讯频道 >> 公司报道

西沙"水下宝藏"保护难 高科技监控或是方向

2010-04-02 09:04:22 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 作者:lan 责任编辑: xiaolan 收藏本文

  西沙群岛到底深藏着多少历史珍宝?一直是这片海域最深邃的秘密。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深入海底搜寻西沙水下文物的踪迹,不断为了解西沙水下文物宝藏补充最新的资料。目前,西沙群岛海域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重要地点50余处。


  普查是第一步


  行程约600海里,调查海域面积近7100平方公里,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重要地点11处,这些数据是来自2009年5月中国水下考古队员进行的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普查。


  5月10日,渔政308船载着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15名水下考古队员从三亚起航探寻西沙水下文化遗产。这次普查历时20天,考古工作者依次对西沙永兴岛、石岛、东岛、浪花礁、玉琢礁、晋卿岛等水域进行调查。
 



  2007年,水下考古队员对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长、海南省文体厅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亦平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西沙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基本覆盖了西沙群岛重点海域,随着西沙水下文物遗产的不断发现,普查工作还在继续。


  第三次西沙水下文物普查使用了磁力仪、GPS定位仪、标尺,进行了潜水探摸、陆地信息采集、空中航测遥感等高科技立体搜寻。这样的装备水平在中国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史上还是首次。这次普查记录了每处遗址的时代、船货和位置,它们将成为日后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


  碎瓷中的历史线索


  经过漫长的岁月,古代海上商船所载的许多大宗货物都被不同程度地腐蚀,今天能见到最多的水下文物就是陶瓷器。2007年和2008年,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对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水的近万件文物中大部分是瓷器,多是常见的生活日用品。福建省考古所所长栗建安说,除了大量的外销瓷,水下出土文物中也包括数量不少的金银器、铜器、石雕和少数漆器。


  王亦平介绍,西沙水下文物分布比较密集。在长期自然与人为破坏的情况下,西沙水下沉船遗址已经难看到完整的船体。有些船沉没后,可能受到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碰撞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沉在沙底的船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但珊瑚板附近的沉船残骸基本上被侵蚀殆尽。


  西沙水下完整堆积的瓷器数量相对较少,水下考古专家们能见到的多是散落各处的瓷器碎片。虽然古沉船本身和许多文物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是普查中可见的文物遗迹,已经能让我们了解水下文物的商船航向、船货、文物分布等珍贵的历史信息。


  南海“内沟”航线有待探索


  水下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文物时间跨度从南宋直至近代,包括瓷器、铁器、铜器等门类,基本没有新的器物类型。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沉船多分布在途经南海的“外沟”和“内沟”两条航线上,两条航线至今仍在使用。“外沟”水道直而好走,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后,航海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商船多选择“外沟”航线。


  目前针对西沙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主要在“外沟”航线展开,发现的沉船多出自宋代。未来,对“内沟”航线开展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后,可能会发现年代早一些的文物。


  史海钩沉:文物保护与保家卫国


  保护我国南部疆土水下文化遗产的完整,是我们维护、捍卫海权和领土完整的一部分。30年前,一群中国的考古学家以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真理。


  1974年3月至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考古队员,乘坐渔船开赴西沙群岛,在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和广大渔民的支持下,对西沙群岛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考古调查。


  这次考古调查有着特殊的背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南越当局先后侵占了永乐群岛的珊瑚岛、甘泉岛、琛航岛和金银岛,公然向中国提出领土请求。之后,围绕中国南海诸岛的纷争一直不断。1974年1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对入侵西沙永乐群岛海域的南越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考古队员,先后于1974年和1975年对西沙群岛的多个岛屿展开了考古调查,在甘泉岛西北端发现了唐宋两代的居住遗址,证明西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递交了一份加强西沙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