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资讯频道 >> 市场分析

BT模式对安防产业造成的影响

2013-09-30 10:58:16 来源:CPS中安网 作者:正略咨询 责任编辑: sudiao 收藏本文
过去的5年,安防产业可以说是“投资拉动增长”的受益者,经过了爆发式的增长之后,我国的安防产业已经到了相当的规模,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业内逐渐形成了职能健全的集团企业和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市场格局
 

   一、“城镇化”是推动安防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经过了“十一五”的四万亿投资提振式发展,中国经济目前又走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的变更。从世界经济环境来看,主要经济体依旧是复苏乏力、增长缓慢,未来世界市场的需求依然不乐观,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因此留给中国的出口利润空间有限。国内来看,过去五年的“四万亿”投资拉动效应已经接近尾声了,而经过快速的发展积累下的弊端逐渐显露,留给“十二五”的是一个依靠拉动消费为增长动力,调整发展结构的破旧立新的局面,这样的现实也就要求安防产业顺势而为,调整发展模式。

  过去的5年,安防产业可以说是“投资拉动增长”的受益者,经过了爆发式的增长之后,我国的安防产业已经到了相当的规模,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业内逐渐形成了职能健全的集团企业和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市场格局。虽然经济环境和市场发生了变化,但是一直推动安防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动力会始终如一的继续下去。截止到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统计结果中国目前城镇化率为51.4%,距离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如图1所示,1978年开始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50%,每年保持着将近1%-3%的增长率,距离世界成长发达的国家仍有距离(美国:76%,日本:70%,德国:64%)。如果未来保持每年1%的增长率,那么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将持续30年时间;高城镇化率往往对安全和稳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过去安防产业已经取得的发展经验,未来城镇化的继续依然是中国安防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城镇化率又带动了GDP的增长,而安防市场总量的增长和GDP的增长保持着正相关的关系,参照美国安防产业协会2011年公布的数据,安防产业市场总量占GDP总量的将近7%,而目前中国安防产业总产值已达3200亿元,占GDP的0.06%,增长率在13%左右。按照如此的发展速度和2020年中国GDP比2012年翻一翻的预计,未来中国安防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5万亿,是目前产业规模的6倍。

 

  二、城镇化的发展催生安防产业BT模式运作

  城镇化的继续为安防产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同时对安防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前的政府采购和投资建城的模式随着“四万亿”的驱动效应逐渐减弱已经成为了过去,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趋势下依靠政府大量投资的发展方式不会再有;城镇化发展所需的巨额投入和不断收窄的投资预期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弥补这一缺口成为了发展趋势的关键,正是在此种背景和矛盾的作用下,BT发展模式成为了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然。

  BT模式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移交,市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基础非经营性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通过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权,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在某种程度上,BT是把政府、市场、供货商、银行联系在了一起,同过一种共赢的方式来平衡多方利益,适应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经济主体分享利润的不同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的角色、市场的职能和不同的经济主体的诉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资金压力和管理责任。BT运营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做为专业分工的深化,不但将采购、建设通过招标的形式分包给了专业的安防承建商,同时进一步将融资的职能也赋予了出去,更大的发挥了市场经营主体的能动性。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政府保证了非政府资本具有获取客观利润的机会,而政府的承诺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的获利的最佳保证,同时又对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进行了限制,有效控制了成本,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安防承建商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三方共同承担。因此,BT模式的实质应该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获利的一种特许权,通过这种特许权的颁布来进行专业化分工、放大市场经营杠杆和分散经营风险,综合多方优势形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BT运营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强有力干预的双重要求

  BT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优势互补、风险分散的方式,形成了政府、安防承建商和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益共同体。体现了资本、技术、管理、行政监管等多种职能的有效结合,通过共同的利益将原本可能产生博弈和干扰的政府监管、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规律和投融资风险进行分拆,优势组合,通过经济杠杆的放大形成共同利益,将风险剥离通过各自职责进行分摊,减少各自成员主体的风险系数,最终实现1+1+1>3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根据中国银行发布的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性评估报告,通过政府主导的BT中长期项目融资比例占到了当年项目贷款比例的23%,同比增长0.69份额百分点,其中涉及城市平安建设的中长期项目占比为44%,同比增长7.3%;而放贷规模和批准项目数量呈“双升”的结果,也就是说BT模式下同样的中长期安防项目所需资金比传统的分期付款方式更少,较少的信贷规模可以节约客观的财务费用和社会资源,据不完全统计,2011到2012年,BT项目运作节约财务费用在7亿元人民币左右。

  BT模式充分发挥了经济运作规律和市场运作机制。以BT方式运作安防项目的大部分都在市场上进行,通过政府公开招标和采购的方式进行,很好的引入了竞争机制;选择出具有资质的安防承建商并授予特许经营权,通过完备产权的赋予使得安防承建商在BT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完全符合权责匹配、利益和风险同在的协调分布,做为“独立的经济人”进行市场经营活动。

  另一方面,BT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将政府行为、监管内容和调控方式通过协议具体细化,经过法律公正产生效力。作为BT运营模式的执行主体,安防承建商全权负责项目运作,但政府自始至终都拥有对该项目的控制权。在立项、招标、谈判三个阶段,政府的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履约阶段,政府又具有监督检查的权力,项目经营中价格的制订也受到政府的约束,政府还可以通过资质验证、特许权的颁布条款来约束,利润分配和利润率的调节来约束安防承建商的行为。

  四、BT项目运作方式加速安防产业格局调整

  随着“城市安防”项目的BT模式优势的不断发挥,这一模式被广泛的采用,逐渐成为大中型安防项目的主要运营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促使安防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调整。

  从“技术水平”的竞争到“融资能力”的较量。随着BT模式成为了安防产业竞争的一股新生力量,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之前,安防承建商更多的是注重技术设计能力和施工能力,总是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整合,从单纯的施工、安装逐渐发展到了提供前期整体解决方案和完善的售后服务,通过高附加值的服务来获取订单和利润;而对于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安防项目来讲,融资能力和垫资规模成为更为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长期的安防项目来讲,节约政府资金占用更能体现多方合作的“共赢利益”,而政府的获利信用保证也会极大地照顾到安防总包商为项目垫资的规模,“高垫资带来高收益”将成为BT运营模式下,安防总包商的新的获利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大中型安防项目的竞争更多的是安防企业资金实力的比拼。政府作为项目的主导部门也会寻找可靠资金实力的总包商,通过获利信誉担保为其和银行之间架起资金桥梁,最终建立保证项目资金链安全的资金注入渠道,依靠资金链的力量结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府和安防总包商层面,“马太效应”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越是有资金实力的总包商越是能获得更多的获利保证和信贷额度,融资渠道也相对较宽。

 

  这种运作情况也催生了安防产业市场格局的变化。如果把安防市场按照参与程度进行等级划分的话,那么安防项目总包商的竞争可以成为一级市场、安防承建商的技术竞争可以成为二级市场,余下还有就是施工承建等三级市场。

  

 

  一级市场越来越被总包商凭借雄厚的融资能力所占据,利润率也最高在17%以上;依靠设计、技术、施工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安防承包商不直接参与BT项目的招标环节,以分包的形式承接项目进入二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相对稀释(而经过总包商的转包之后,项目利润会有5%的缩水);单纯的施工或是产品销售将成为三级市场,主要以成本的优势来获取5%的地利润。

  五、BT的融资需求促使安防企业加快资本化运作

  鉴于一级市场的高利润回报和相对分散的经营风险,有实力的安防承建商将拓展自己的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进军一级市场,完成由承建商向投资型综合服务商的转型。对融资的重新认识加快了安防产业资本化运作进程,催生了安防产业的上市融资高潮。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数据,仅2012年1年时间内,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安防企业就有近80家,业务范围涉及到了安防主体产业,安防相关产业。除了本身在安防产业内经营多年的主题公司外,非安防产业的大型集团公司,也通过多元化经营进入安防领域,通过其下属安防产业子公司进行上市融资,这也成为了2012年资本市场的一大特点。

 

  除此以外,多家有实力的集团企业也盯上了安防产业这个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十分重视,成长速度很快,制定了未来的扩张计划,将安防产业做为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总体来讲安防产业成为了资本市场一股新生力量,其中:主体安防上市企业共8家,主要是安防产品的生产商,包括:海康威视、浙江大华、英飞拓、安居宝、中威电子、捷顺科技、东方网力,其安防业务量超过总量的95%;混合型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共有20家,包括:安防产品生产商与安防工程与系统集成商,主要有:大立科技、高德红外、威创股份、同有科技等;扩张型企业共8家,包括:鑫茂科技的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同方股份的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自的南京南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泛海建设的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有限公司、泰豪科技的北京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同洲电子的深圳市安技能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大恒科技的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上市企业共有18家,包括:四川长虹、汉王科技、星网锐捷、鹏博士等。

  行业内的上市融资高潮,使得安防产业再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技术核心优势逐渐被资金优势所取代,同时密集的资金投入必然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也吸引着行业外部的潜在竞争者的加入。

  六、电信运营商凭借BT运作优势,将成为安防产业新的竞争主体

  在安防产业BT运作模式下,技术+资金+规模成为了核心竞争力,具备这三方面优势的将成为政府眼中理想的安防项目的总包商,银行眼中理想的信贷对象,而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恰恰就是这样理想的“人选”。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成熟,其巨大的承载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成为了安防技术借重的载体,随着两大技术不断的延伸和融合,将电信运营服务和安防监控、传输等功能联系到了一起。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平安城市”、“科技强警”、“交通安全”等大型项目的发展都为电信运营商进入安防产业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加之垄断经营模式积累起来的超大资金规模、融资渠道网络和技术优势都形成了普通安防承建商难以超越的竞争壁垒,所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完美的匹配了BT运营模式的核心需求,因此电信运营商将成为安防产业一级市场的竞争主体,随着优势地位的确立和传统安防承建商的推出,几家电信运营巨头将最终将达成利益妥协,共同瓜分安防产业的大蛋糕,形成局部垄断优势。

  以中国电信为例:2010年初,江苏在全省13个城市启动技防入户示范工程,被中国电信旗下的江苏电信公司一举拿下。按照江苏省公安厅的整体部署,到2013年,全省的商铺和家庭将实现百分之百的联网报警,净利润高达数亿。6月,西藏电信公司以2998万元成功中标拉萨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监控系统(一期)工程项目,这是该公司今年以来签订的金额最大的系统集成项目;同时,中国联通旗下专门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基础平台、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在全国设立了30多家报纸机构,专事安防工程的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业务;2010年5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承接了湖北省校园安防项目“校讯通”。几大电信运营商的频频出手,已将安放产业的利润在一级市场全部瓜分,留给安防承建商和销售商的所剩不多。

  随着BT运营模式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成熟,对安防产业造成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从积极的角度来讲,优势资源的注入、资本化的运作都会促进安防产业资源的整合,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增强,最终增加中国安防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巩固竞争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强势资本的独特优势,使得业内竞争“有失公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自身的“优胜劣汰、不断更新”自我调节作用,快速的发展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给资本和技术很好的融合,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完善新的运作模式,对于行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未来安防产业的发展,不能任由“资本独大”这一情况的蔓延,需要通过行业政策、政府监管的角度加以引导,留出足够的空间给以技术见长的优秀安防承建商发展和获益。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