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物联网应用意义巨大。物联网将有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物联网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水平、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绿色化,推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已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和示范,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保护、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国防军事等领域取得了相关进展。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物联网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部分示范应用的发展初期阶段,并没有形成规模应用,与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只有物联网实现规模应用,才能为其技术和产业提供用武之地,才可以实现物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那么,当前制约我国物联网规模应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实现我国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发展值得深思。
五大因素制约物联网规模应用
我国物联网大规模应用面临成本压力、长尾需求、市场机制、部门协调和商业模式五大制约因素。
产品和技术方案的高成本制约了物联网应用。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标准仍不成熟,满足物联网需求的传感器等核心产品价格高,制约了物联网规模应用。如目前一些行业应用的传感器价格从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居高不下的成本使得物联网在小规模示范之外的规模应用难以推广。另一方面,一些技术相对成熟的物联网产品本身绝对成本并不算高,但与其应用的农业、零售业等行业的低成本需求相比,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的投入与产出相比仍然不经济,如RFID标签对于单位价值较低的农产品而言仍显成本过高。
物联网需求高度长尾化且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物联网的应用需要与每个行业、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深度集成,因而需求呈现很大的差异化,在目前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不能将个性化的需求抽象为共性的行业和企业需求,导致物联网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需要根据每个行业、每个城市甚至每个企业进行匹配和定制,物联网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应用市场难以大规模启动。
物联网应用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部分领域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利于激发物联网应用的内在动力,当资源配置的价格体系扭曲或非市场化时,可能导致对物联网应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一些以行政主导为基础的能源价格体系中,尚未形成物联网所需的经济杠杆环境和生产要素价格体系,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段改造生产流程,直接限制了物联网的规模应用。
缺乏强有力的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应用协调机制。一方面,部分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内部化倾向明显,对行业或企业外的市场力量有一定排斥,不利于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物联网服务和企业,也提高了物联网服务市场的进入壁垒,尤其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另一方面,不同行业、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地域之间协调机制不畅,部门分割、行业割据、地方保护造成数据共享困难,形成服务孤岛,难以推动物联网规模发展,发挥智能决策作用。
缺乏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谁买单”的问题仍将掣肘物联网规模应用。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基本由政府和少数大型国企由上而下推动,政府主导性强而市场力量不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乏互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盈利模式尚在探索。政府主导的公共应用示范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结合点尚未建立,在如何实现示范之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尚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