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几年中国的视频监控市场发展迅猛,已连续几年成为世界安防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和地区。DVR的普及、视频服务器、NVR、网络监控管理平台应用比例不断提升,使得中国的安防监控在短短几年间就从传统的模拟化向网络化、数字化平稳快速地过渡。但我们不难发现监控发展趋势——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且其中的重要一环的“智能化”,在前两年炒作一轮过后,从2009年11月的深圳安博会这个现已是全球最大安防展以及近期国内的项目来看,有上升乏力、停滞不前之感。
智能视频分析简称IVS(Intel- 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是新一代基于视频内容分析的监控系统。如果把前端摄像机看做人的眼睛,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或设备则可以看做人的大脑。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借助计算机或者DSP芯片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对视频画面中的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分析,过滤掉用户不关心的信息,为监控者提供有用的关键内容。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识别不同的物体,发现监控画面中的异常情况,并能够以最快和最佳的方式发出警报和提供有用信息,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协助安全人员处理危机。像物品滞留、自动追踪、周界防范(入侵检测)、方向识别、人脸识别、计数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智能视频分析手段,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安防需求中。但在国外的智能视频应用市场,正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阶段转化,智能视频已经慢慢开始形成为一个“产业”的今天,中国的智能视频应用市场何时才能“发力”是国内所有安防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国内智能分析应用产品存在的问题
1、价格高昂,普及困难
动辄一两万的前端智能视频分析盒,以及几十万的十几路分析功能的服务器,还有硬件要钱、软件要钱、license要钱,高昂的造价,无疑成为国内智能视频分析产品不能普及的最大原因。试想连机场、轨道交通、金融、能源这些高端行业使用都要“三思而行”的状况下,又怎么能向智能建筑、零售业、服务业等中低端行业普及呢?所以,如果让使用者觉得自己的投入和得到的产品效果成正比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2、误报率高,规则设置复杂
目前的智能产品无论是嵌入式智能分析产品还是纯软件智能视频分析产品,其分析效率及准确率仍然受到环境因素(如环境光线变化等)的限制,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应用环境,目前还无法进行准确、实时地判断和分析。
像国外视频分析的理念是“宁可误报,不可不报”,但这种理念到了中国可能会产生“狼来了”的监控人员麻痹效应。所以,如何解决分析灵敏度和误报警之间的矛盾,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目前的智能分析产品规则设置及功能实现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系统和DVR系统来说还是较复杂的。为了减少误报还要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多次的反复调试,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较高端的配套设备,对设备的安装调试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更多高素质的集成商和工程商,而这方面我们似乎也没有准备好。
3、标准难于统一,不利于整合
跟早期的网络视频监控产品一样,智能视频分析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和相关的标准。不知道哪些是真智能,哪些是假智能;哪些是高智能,哪些是低智能。比如,有些产品把移动侦测这个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动分析并提取有威胁信息的功能也叫做智能分析,显然就是有所误导;分析核心算法差异化也会成为将来整合的一个难题,比如不同品牌的前端嵌入式分析产品如何和后端的管理平台来兼容,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智能分析分析产品的厂家可提供什么样的支持,这些都是客户非常想落实和了解的内容。所以我认为,行业内应该规定一个关于智能视频分析的标准,对智能化方方面面做出明确的定义。这样,不仅有利于产业的规范,还可以解决很多客户的使用顾虑。
4、推广力度小,客户认知度低
产品的推广力度普遍比国际知名品牌的模拟产品要弱很多,行业终端客户普遍对智能分析产品以系统所能实现功能知之甚少,也就不能提供很多有效的需求来促进产品的较广泛应用及改进提升,这也造成了很多智能分析产品功能与客户的需求相差较远,客户往往过高地估计了智能化系统所能提供的便利功能,从而产生一些非产品质量方面的矛盾;智能分析产品一定要让客户想用、要用、能用,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很好地改进和发展,才能真正做到规模化、产业化。
【中安网原创稿件声明】转载中安网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三个规则:1、保持原创文章中图表、图片、音视频的完整性;2、完整标注文章作者[文章前后有说明];3、转载中安网原创中部分内容也要完整标注来源"中安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